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著名的The seven-year itch Theory,即七年之癢理論。"The seven-year itch"(七年之癢)這個詞來自于一部1955年的電影片名,導演Billy Wilder,主演瑪麗蓮夢露。那張著名的夢露捂住被風吹起的裙子的照片,就出自這部電影的拍攝過程。據說在拍攝這段鏡頭時,幾千人圍觀,夢露反復拍了40多次,讓一旁探班的老公Joe DiMaggio十分不爽。he seven-year itch,美國,1955年電影非常經典,片名被翻譯為"七年之癢"之后,這個詞竟成為漢語常用詞,但婚姻危機的高發期,到底是七年還是四年,學界尚且爭論不休。不過,每對步入圍城的伴侶都有幾乎同樣的感受:在經歷完熱戀的熾熱和婚姻的甜蜜階段之后,婚姻會經歷一段低潮期,很多人都有想打破牢籠的欲望,少數人會付諸實踐,比如這次事件中的女主角。
北京私家偵探 婚外情中的The seven-year itch Theory邊際效用遞減,"七年之癢":邊際效用遞減
對體制內的交易雙方來說,愛情像一塊永遠嚼在口里的口香糖,它的好處是隨時都有東西讓你咬,不至于空虛,不至于閑得牙疼;缺點是越嚼越無味,到最后就成了一種純粹的習慣。
"七年之癢"的說法,不僅說明消費者對單一產品、無差別服務的厭倦,也證明了愛情資源使用中的邊際效用遞減:當激情散盡,夫妻要么分道揚鑣,要么過上波瀾不驚的生活。
而當愛情衰減、演繹為親情后,夫妻感情就會如馮小剛《一聲嘆息》里男主人公直白的大實話——就像左手摸右手沒了感覺。
馬蓉當年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嫁給王寶強,除了王寶強有錢有名氣,還有就是覺得王寶強為人老實憨厚,值得托付終身。但結婚以后,馬蓉漸漸覺得,王寶強雖然確實是老實憨厚,但是本質上還是一個農民,那種思維邏輯里典型的就是一爆發戶。于是乎,在馬蓉這里,王寶強的老實就變成了無趣,憨厚就變成了無知,雙方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。帕累托最優原則:愛情是雙方的付出
西方經濟學中還有一條"帕累托最優原則"。所謂的"帕累托最優",通俗的解釋就是在資源配置過程中,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,不但沒有任何一方受到損害,而且社會福利要盡可能實現最大化,社會發展要達到最佳狀態。我們都知道,愛情不是一個人的付出,而是兩個人一起并肩而行。
美好的愛情是相互的,是彼此的,從來就不是施舍,也從來不是乞討。"帕累托愛情最優原則"告訴我們,需要相互拋向對方,需要相互回報和相互饋贈,在這種恩恩愛愛的相互經營中,一起成長,一起升華。
愛護對方、呵護對方,才能真正的"愿得一人心,白首不相離。"
參考資料:
http://www.bjzhentan.cx/news/14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