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:2007-12-11 來源:武漢網 作者:whw 我要糾錯
武漢地區最盛的一次龍舟競賽是民國二十五年 (1936年),當時漢口市組織了一個龍舟競賽委員會,規定:凡參加競賽者,需要書面申請,注明碼頭名稱,賽船長度、顏色標志,橈手人數等,經批準后,由賽委會以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如“岳武穆”、“文天祥”、“史可法”等名字命名,并按此制作旗號,時各船幫碼頭仍沿襲舊有的船名,如:老青龍、老黃龍、老白 龍等等。船的大小依其財力而定,最長者約為30米、一般是20余米。
據考查,當年各水碼頭參賽的龍船有35只之多,全是自籌款項現造。造船有站撓和座橈兩排、前后設方不逾尺的“磨臺”兩座,農歷五月初一開始試劃。橈手數千人聽鼓即收,他們身著與龍舟同色的衣帽,“甩磨”者均是青年人,出錢多者占“頭磨”,次者占“二磨”,甩磨人、頭羢帶花人字英雄結范陽帽,身穿絲綢武士眼絲襪緞鞋,站在磨臺上倒也英俊。船中旗桿豎方形絲綢帥旗一面。尾艄裝有前大后小、長數步術梯一部,一化妝小丑坐于梯上鼓吹牛角號,以助聲勢。梯兩邊分插七星旗和命名旗。 掌梢擊鼓者多為有水上經驗的老人,每船有一人跨坐龍須,手持精畫的“虎頭橈",左肩歪披紅綢、名曰“抱頭”,他是指揮全船前進方向的重要人物,其職責有如輪船領航員,“虎頭橈”不輕易下水,只是在競渡時或禮節性拜訪中才下水參劃。“點頭”則站立船頭,也手持“虎頭橈”肩掛紅綢,跟著“抱頭”指點的前進方向,示意眾橈子不斷高呼“劃、劃、劃”,其橈雖不下水,但手舞足蹈之勁,足以起較大的鼓動作用。橈手按左、右站座各就各位,聽鼓聲下橈,聲援則平,聲急 則速,聲散則停。前后甩磨人各執細杪竹篙左右呈圓形甩動,遠看形如兩條龍須搖擺。五月初五日上午正式競賽,因組織不善、在競賽中“李太白”號龍舟翻覆,淹死一尹姓橈手。賽后,各舟自由劃行。
當年從宗關以下至龍王廟,各水碼頭均以兩木駁并泊于江中,名為“標船”,船上廣扎彩棚,有的還請音樂隊吹打助興。當龍舟來此時,即放鞭奏樂,表示歡迎,龍舟郎繞船急劃二至三周,然后靠攏“標船”稍憇,各標船均備有糖茶、包子、香煙招待。是日,萬人空巷、沿河兩岸人山人海,盛況空前。此后,雖有斷續競賽,但盛狀大不如前。近年,國家已把這一民間傳統活動,正式列入體育競賽項目。
標簽:
虛擬手機號碼 香港辦公室租金 酒店vi設計 愛幸福 NBA直播 絲摩網 幣安下載